近日,一篇《人民日报》评论版的旧文被翻了出来,引发了建筑师群体中小小的热议。这篇文章题为《中国建筑要有文化自信》,由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王全书署名发表于2015年4月21日的《人民日报》理论版头题上(全文见文末)。文章先是鞭辟入里地揭示了建筑行业的五大弊病,不无忧心地指出中国建筑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诞生一批充满时代气息、美轮美奂的现代地标的同时,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奇葩建筑”,不断冲击社会公众的审美底线,引发人们强烈吐槽。
接着,文章笔锋一转,提出种种乱象究其根本,“暴露的是扭曲混乱的价值标准和陷入迷茫的文化传承,反映出我国建筑行业缺乏文化自信。”对此,应从四个方面着手进行改良——构建中国特色建筑文化、让城市建筑规划设计回归理性、大力提升建筑设计师的文化素养、坚决摒弃“长官意志”和“瞎指挥”。
文章的部分内容摘录如下(阅读全文请至文末)
关于“五大乱象”。它们分别是
“崇洋”——复制国外地标性建筑的山寨之作在不少城镇粉墨登场,同时笃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请外国人进行建筑设计之风迅速蔓延。
“求怪”——出现了一味追求怪异造型而罔顾安全、不讲实用的雷人设计。不少设计师以是否具有视觉冲击力作为主要价值取向,认为颠覆传统、与众不同就是“标志性”。
“趋同”——“擦黑板式”的旧城改造屡见不鲜,城市的传统个性荡然无存。大中小城市如同个头不一的“一母同胞”,模样雷同、呆板,火柴盒般的“水泥森林”遍布神州大地。
“贪大”——“大规划”思路下,各地大广场、大马路、大街区、大立交、大草坪纷纷上马,竞相比高、比大、比技术难度。有人预计,到2022年中国摩天大楼将达1300多座,是美国的2.5倍。
“逐奢”——一些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却乐于上马一些华而不实的奢华工程。这些不计成本的“烧钱”建筑,有的被作为夸功炫绩的工具,有的则沦为贪官与不法商人利益输送的温床。
文章认为,应当构建中国特色建筑文化。“中国建筑要面向未来,但我们更不能忘记它还背靠五千年中华文明。我们应认真梳理和汲取拥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元素,坚持以人为本的建筑本原,既研究传统建筑的“形”,更传承传统建筑的“神”,妥善处理城市建筑形与神、点与面、取与舍的关系,在建筑文化泛西方化和同质化的裹挟面前清醒地保持中国建筑文化的独立与自尊。”
同时,城市建筑规划设计要回归理性。“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城市规划部门应严格把关,对不合理、不合格、不和谐的规划设计坚决说“不”,从严从细制定规划设计的规范,不给粗俗、浪费、复制、抄袭的规划设计方案开绿灯,营造严谨重质的氛围。”
第三,大力提升建筑设计师的文化素养。“有人说,奇怪建筑产生的责任归属应当三七开,决策者七、建筑师三。事实的确如此。”“面对汹涌而至的欧美建筑潮流,一些还不成熟的年轻建筑设计师不免眼花缭乱、失根失重;另一方面,在巨大的新增建筑数量面前,我国建筑设计师与人口之比仅为西方发达国家的1/5到1/10。高强度、低收费、恶竞争,使我国一些年轻的建筑设计师出现“拿着农民工工资,掐着秒表加班”的状况。”
最后,坚决摒弃“长官意志”和“瞎指挥”。“应完善决策机制,把错置在领导干部身上的城市建筑话语权交还给市场和使用者。”“当务之急是建立实实在在的公众参与机制、提高专业人士话语权。”
总结而言,文章的核心思想是,在政府、业主层面消弭掉急躁冒进的发展观与好大喜功的虚荣心,在设计师层面摈弃掉崇洋媚外的审美观并改善整个群体的行业地位——从经济与话语权两个角度共同出发。
近日,这篇旧文被新媒体界的好事者翻了出来。转载到朋友圈后,收获了过万的点击量。从文末的评论来看,业界对于该文的看法颇含争议。
前方高能
微笑面对:农民工兄弟工资一天两三百,我们一天能拿到这一半就不错了,可以说连农民工都不如,最多上班环境稍微好点。
趙v:人民日报不要瞎指挥 甲方没有文化自信,为何要让建筑背锅
爱克斯:当下的这种建筑特色,即是这个时代的文化,殊不知抄、东拼西凑这样的字眼百年后会不会变成21早期中国建筑涌现出一种多样文化相融合,不以建筑师为主导形态的快节奏,多样化发展的事态。总得来说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
设计师陈XX:暴发户甲方非要巴洛克的,我能给他设计带有民族特色的新中式么?这个锅整个行业都不来背。出任务书的,拍板的都是甲方!
总结一下,读者们的不满主要集中在这一点上
建筑师在城乡规划中只是小小一环,自顾尚且不暇,对于建筑整体的异化发展爱莫能助。
总结而言就是六个字:减负!松绑!加钱!
然而,也有细心的读者发现,文末留言的多是戾气逼人的乙方从业者。对于建筑规划中的不合理之处,作为直接操刀者的建筑师们难道真的可以将责任撇的一干二净吗?